云龙书院,书香浸润湖光山色
本报记者 张瑾
题云龙书院
李靖
当年明月霁光风,文脉绵延一线通。
云伴翔龙腾紫陌,霞随舞凤映苍穹。
汉堂遗响激吴楚,祠庙余辉耀泮宫。
重启黉门心百感,青山不负白头翁。
云龙书院
书院云龙古韵长,青砖黛瓦映斜阳。
百年文脉承先哲,七进院深书韵香。
讲学传薪思旧迹,文昌阁下忆贤良。
今朝复建新风起,弦诵声中继世昌。
彭城的繁华,在云龙山西麓悄然沉淀,化作一片宁静的天地。云龙书院,这座静默伫立的古老学府,宛如一位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低吟浅唱,等待着有心人的聆听与驻足。
三百年风雨,书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它曾是清代徐州的最高学府,孕育了无数英才。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兴起,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却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化为废墟。
幸而,与书院同龄、由徐州知府李根云亲书的“云龙书院”匾额,近年从山石下重见天日。2016年,云龙书院复建开院,旧匾被复刻。同时被复刻的还有云龙书院七进院落的建筑格局、“千古书香育徐淮才俊,一庭正气弘家国情怀”的文化担当。
步入书院,仿佛踏入时光之门,琅琅书声穿过百年时光在耳旁回荡。文昌阁、宜福堂、三官庙、四贤祠,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古朴庄重。李卫、曾国藩、桂中行、冯熙,每一尊名人塑像都定格着书院的一段历史。
重檐歇山顶的讲堂,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门额上“家国之基”的金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讲堂后的文昌楼一层,孔子坐像默然,背后屏风刻着《论语·学而》篇,字字分明。二层,不但收藏着古今书籍,而且还是公益讲座的演播厅、文化活动的雅集处。在这里,学者们以现代的视角解读传统,赋予古老智慧以新的生命。
从唐宋诗词的当代意义到徐州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从汉文化的深远影响到徐州方言的魅力,公益讲座中,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心灵的滋养无处不在。四季诗会上,人们在诗意中感受四季的灵动,欣赏生活的蓬勃,应和自然的高歌,体会文化的活力。
“地承楚汉雄风煌煌其象,人沐湖山佳气郁郁乎文”,如云龙书院正门楹联所言,此季的书院花木葳蕤,阳光和煦,气象一新。络绎不绝的游客中,时有汉服同袍在此取景。这里的影视“造梦”基地,以“旅游+微电影”的模式,让游客以主角身份拥有自己的“文艺大片”。
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载体。积淀一方水土文化底蕴,复活在当下的云龙书院,业已化身城市文化会客厅,用古朴的面容、鲜活的新姿,续写前世未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