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的时空密码
◎吕峰
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蕴藏着徐州5000年的文明密码,也见证着现代都市的繁荣图景,这条“时空走廊”已成为讲好徐州故事、传播城市形象的文化新地标。徐州日报“走进彭城七里”系列征集活动以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为创作素材,面向全国征集文学、图片、视频作品,并同步开展“‘走进彭城七里 感受徐州文脉’在徐高校大学生看徐州”征文。征文作品要求原创,体裁以诗歌、随笔、纪实文学为主,征文邮箱:xzrbfkhd@163.com。
云龙山,一座诗意的山,因为放鹤亭,它一直活在诗里、词里、画里。放鹤亭立于山巅,坐东面西,歇山飞檐,砖木结构,四壁青砖,覆以灰瓦,四周有红色柱廊环绕,古朴清幽。亭内窗明几净,清爽雅致,南侧是招鹤亭和饮鹤泉。在放鹤亭,可观花草,可看流云,可听鸟声,可思古,可赏碑,可晒太阳,可读闲书,时光就在悠哉中悄然而逝,舒坦,惬意。
放鹤亭由北宋隐士张天骥所建。他生性恬淡,不求闻达,不愿婚嫁,躬耕自给,敬奉父母,乐于交友。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一直隐于云龙山上,过着“读书北窗竹,酿酒南园水”的闲适生活,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的隐士。他如闲云野鹤般,过着神仙似的日子,抚琴、醉酒、放歌、听雨、观云,与之相伴的是两只俊美的仙鹤。他放鹤、招鹤,不亦乐哉。
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张山人的琴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在一个春天,两人在云龙山相遇了,相互引为酒伴,视为知己,情深谊笃。从此,开启了一段传世的友谊。苏轼为之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放鹤亭记》:“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放鹤亭也因苏、张两人的友谊而成为千古名亭。
“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倚。”在近千年的时光里,亭子屡坍屡修,世代存留,隐藏着独特的时空密码,像那只高翔在《古文观止》里的鹤,伫立于天地间,超然于尘世外,召唤人去亲近它、拥抱它。闲暇时,我喜欢登云龙山,无论从哪个方向攀登,最后都要到放鹤亭歇脚,歇够了方才离去。若是外地朋友来徐,定要去放鹤亭走一遭。一年暮春,高崇从呼伦贝尔而来,我们在亭子里畅谈,聊前尘旧事,聊旧友故交,聊诗与远方。
突然,天空落起了雨,我们便在亭中听雨。雨是细雨,落在屋顶,声音时有时无,那微响、那低语,从屋顶上荡漾开来,回声从空寂的四周围拢着我,触摸着我。风把雨丝吹到脸上,凉,爽。远望云龙湖、珠山、观景台等,皆化作淡雅的写意水墨,比风和日丽时更具神韵。随着雨的大小,声响也高低不一。那些景致时隐时现,或有或无,空蒙得像梦境,既不加深,也不淡得不见,保持着那浑然的画面,让人痴醉如狂。
在雨中的放鹤亭,我们都醉了,坐在回廊里,仿佛浮于烟云之上,四下无人,凄迷的雨丝,飘荡着禅意,让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处何地。施耐庵云:“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贝耸贝丝?,面对莽苍苍的湖山,我们却相对无言。只感觉内心的喧嚣如潮水般退去,整个人都清洁起来、轻松起来。雨敲打在屋顶,让人念起毗邻的兴化禅寺的木鱼,有置身禅宫净土的世外之感。
放鹤亭东侧有一条碑廊,廊中共有大小碑碣50余块,有明代董其昌撰写的《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明代潘季训写的《同江司徒小酌云龙山》,清代刻的《云龙山图》和《坡仙笠履图》。每次登山,我都要在碑廊里驻足,说是在看,倒不如说是在倾听,倾听不同时代的人的发言,听他们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狈藕淄な悄质兄械囊环骄煌粒蝗粘撩?,足抵十年尘梦。它也成了我人生中抹不去的风景,挥之不去,欲罢不能,我甚至想变成亭前的一株银杏树,静静地守望它,直至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