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交友平台_附近找人睡觉电话,附近100元一小时,全国楼凤论坛兼职平台

『新汉画』如何产业化?

时间:2025-04-24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瑾

4月20日,徐州云龙书院文昌楼内,“石不能言最可人——当代汉画像研究与产业对话雅集”研讨会在此举行。来自学术界、艺术界、企业界的数十名代表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汉画像艺术的当代价值和产业转化路径,为徐州汉文化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此次研讨会聚焦探寻汉画像研究与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挖掘传承与弘扬汉文化的可行路径。与会者的发言既有理论观点,又有创新实践。学界与业界面对面地进行思想碰撞,为当下文旅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启示。

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青年学者顾颖是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近年来,顾颖以弘扬汉画像石艺术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术研究的同时,把汉画像的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图像创作中。她带领学生对徐州汉画进行数字化?;ぁ⒈嘀坪夯悠倒适?、创作汉画元素水彩画,受到学界关注。

“我的大爷爷顾视贤先生曾是云龙书院学子。时光流转,百年后的今天,作为他的后辈,我竟能在这片土地上与诸位共同参与这场学术研讨会,这份跨越时空的奇妙联结,让我既感荣幸,又觉使命在肩?!?/p>

活动伊始,顾颖深情回顾了自己与汉画像研究的不解之缘:“两岁起,我就喜欢拿着粉笔画画,梦想成为画家;稍长后,又被历史的神秘所吸引,渴望成为考古学家。幸运的是,在攻读朱存明教授的研究生时,绘画与历史的双重梦想终于交汇——我得以用艺术学视角解读汉画像的艺术之美。”

汉画像是汉代的石上史诗,汉代人选择墓葬中的石材作为艺术载体,背后折射出对永恒的深刻追求。顾颖引用古诗“石不能言最可人”来形容汉代工匠“大音希声”的东方美学智慧:“石头本身静默无声,却在工匠的刀凿斧刻间,形成了汉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沉默的石头以图像为语言,搭建起人神沟通的神秘桥梁,用视觉艺术完成哲学表达,这正是其可人之处?!?/p>

从事汉画像研究的十数年里,顾颖对汉画像的感情越来越深,使命感油然而生?!罢饷春玫奈幕Σ?,不能只在学术圈里打转,得让更多人看到它的魅力?!?年前,顾颖带着学生开始尝试把汉画故事做成动画视频。她从大量资料里选出105个故事,如《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等大众熟悉的典故,时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视频虽短,但每一集都要改几十遍。

视频发布之初,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但顾颖坚信“只要有意义,总能派上用场”。利用数字技术,她又抢救性地对徐州地区有汉画像石的墓进行立体建模,目前已完成4座。自去年开始,她创作的汉画水彩画、汉画视频在徐州各地巡展,并亮相法国,将汉代艺术传播到海内外。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知不能闭门造车、困守于学术的象牙塔中。”顾颖说,“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联结。优秀的企业家、实业家投身产业实践,不仅推动着经济的繁荣,更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与高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初心不谋而合。为徐州文化发展做些实事,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多一个同行者,就意味着多一份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的可能。”

打开文明互鉴的交流之门

将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以雅集的方式呈现,令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徐州云龙书院院长徐放鸣感到“非常有现实意义”。他将顾颖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推广实践归纳为4点重要意义:

“第一,这种探索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实践,从汉画艺术的领域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拉近汉画与当代人的心理距离。第二,这种探索超越了拓古开今的纵向表达,打开了横向比较和交流之门,在文明互鉴的视野当中,探寻汉文化的美学特质,使之成为能够跨文化传播的中国符号。去年,顾颖到法国巴黎卢浮宫参与汉文化的展示和交流,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学者的世界眼光和胸怀。第三,顾颖探索了当代人文艺术研究如何走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把学术研究、教学实践与文创产业、文化普及推广工作有效融通。这样的探索,代表了AI时代文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地方文化研究是值得学者深耕的沃土,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共襄盛举。”

徐放鸣表示,地方文化研究需要高校教师和文艺、文史学者共同努力,徐州云龙书院作为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文化、艺术、科技的平台,非常乐于为大家创造交流研讨的机会。

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将顾颖汉画像的艺术创作定义为“新汉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主要特征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顾颖对汉画艺术形式进行了新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艺术手法,故可称为‘新汉画’?!?/p>

顾颖吸收现代水墨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的方法进行汉画再创作,朱存明评价这种创新,已超越了两千年来中国对汉画像的理解,超越了古代金石学的视野,更能显示中国古代艺术中意象创造的韵味。

中国秦汉时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天人感应、道法自然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一种祥瑞思想的理想世界。朱存明表示:“汉画像的世界就是中国人的世界,汉画像的生活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潞夯硐值木褪钦庵置褡寰竦募以?,对现代人回归民族之根起到引领作用。所不同的是,献给西王母的烤肉串,今天已经被普通百姓享用了。感谢新的时代、新的文化所触发的新的创造精神。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文化在今天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p>

文化产业化呼唤3.0版本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两汉文化考古发掘、学术研究、艺术再现和文化传承的重镇。今年88岁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寇立光在发言中,称赞近年来徐州打造汉文化景区和“汉代三绝”新景观,构建汉画像线上博物馆和云展览平台、推出实景剧《徐州之夜·大风歌》、搭建汉画像石数字库、开发IP汉画形象等举措,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市场对接。

曾任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影视传播系主任的寇立光教授从影视专业角度分析:“汉画像继承《诗经》的写实、楚辞的浪漫和《山海经》奇幻的美学传统,是古代融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图画。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应用,汉画像有望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更立体的文化叙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p>

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郝其宏说:“在多年的汉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人们对汉代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那就是汉代文化的刚健有力、雄浑大气。而‘新汉画’的创造,增加了柔美雅韵的元素和抽象派艺术手法,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p>

用数字赋能,唤醒文化基因,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勤认为,数字技术让汉画活化于当代,兼容不同年龄与文化层次的受众,将汉画艺术传播寰宇,开创了汉文化传播的新天地。青年艺术家陈晓华认为,将汉画像从亡者的艺术转化为生者的艺术,将黑色翻转为色彩,赋予了汉画新的生命。

“关于新大众文艺的探讨,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江苏师范大学文学副教授温德朝说,“对徐州来说,落实新大众文艺行动,汉画像是一个重要载体。这恰好涉及了我们探讨的话题——汉画像的产业化转化。通过现代性转化,让古老优雅的民族艺术重获新生,成为对接当下的一条有效路径。”

温德朝将汉画像产业化转化分为三个阶段:“1.0版本是汉画元素的简单运用,比如带有汉画纹样的工艺品等,仅仅停留在符号征用上。2.0版本是汉代故事的文艺重述,通过文学意象营造、汉画画意构造、影视影像表征等,重述故事、再现场景、表征观念。例如近日出版的骁骑校新作《下一站,彭城广场》,就是以网络文学的形式将‘彭城七里’巧妙融入其中,讲述了一个颇具汉味的故事。3.0版本是对汉文化沉浸场景的打造,让人们在精心设计的场景布置和互动体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文化的魅力?!?/p>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我们尚处在1.0版本到2.0版本的过渡阶段?!蔽碌鲁衔?,3.0版本还是一种未来理想愿景,衷心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变『文化资源』为『产业IP』

文化产业绝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视角重构汉代美学的“创造性叛逆”。研讨会上,企业家代表从市场需求和受众心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国家能源集团党校徐州分校校长信超说:“中国未来的发展,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国家能源集团在企业文化宣传中,注重将文化艺术学者请上企业讲堂。当艺术不仅是以专业、研讨的形式出现,而且以文学、文艺、文创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再注入国际化、市场化元素,艺术之花的生命力会更持久,传播更高远。”

“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文化数字化传播?!鄙虾p胺尚畔⒖萍加邢薰咀芫?、徐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献忠表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汉文化故事由浅入深地讲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和国内外观众了解中国璀璨的文化,在技术方面完全没有问题。希望我们软件行业能为徐州两汉文化作一些微薄贡献?!?/p>

当前,徐州重点打造贯穿老城区的“彭城七里”历史文化轴线,串联户部山—回龙窝等众多古迹,在“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集中展示示范区,塑造鲜活的“徐州标识”。研讨会上,江苏汉之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州文庙·东方街区董事韩松列举了从“文化资源”到“产业IP”的发展路径:

元宇宙场景开发,用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经济,构建虚拟汉代城市,用户可通过VR化身汉代人物,参与汉画像石中的历史事件;利用AI工具生成“新汉画”风格图像,降低艺术创作门槛,孵化内容生态;与潮流品牌联名,合作推出汉画元素服饰、限量球鞋,将汉画纹样融入家居甚至新能源汽车涂装中;用场景活化让叙事升级,打造“汉文化未来馆”,结合全息投影,再现《汉书》中的市井生活等。

韩松还介绍了上?!昂夯厣笔忠帐跽?、腾讯《王者荣耀》汉画皮肤系列、西安“大汉元宇宙”项目等典型案例,他认为文化超链接与生态重构是未来的趋势,“汉文化+”超级IP矩阵的建设,可整合“新汉画”、汉服、汉礼、汉乐等元素,推出电影、漫画、主题公园联动的超级IP,通过脑机接口、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感官全开的汉文化体验,用户在虚拟的汉代宴席可“尝”到AI调配的仿古菜肴等。

从“场景化”传播进阶到“价值链”融合,汉文化传播在文字和影像层面的触达之余,还需实现更高维度的产业融合。与会者纷纷表示,要抓住徐州文旅的风口,用好徐州文化资源,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跃升。

  • Copyright ?2010-2024 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联系电话:0516-83732243 E-mail:xzwmw@yahoo.com.cn
    苏ICP备10004008号
  • qrcode_wx
    徐州文明网微信
  • qrcode_video
    文明徐州视频号